走进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的后台化妆间,群舞《古井趣事》的舞者们正在调整发型和妆容。领舞宋忆宁不忘提醒化妆师:“不要忘记点脸上的痣”。就连编导王靓彧也拿着一个定型喷雾,临时充当舞者们的助手。刚刚完成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的第一场惠民演出,大家个个不松懈,因为几个小时后,她们将在同样的地方迎来第二场演出,接受专家及新一批观众的检阅。今年,上海共有九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作品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此次巡演自9月3日开启,持续至9月17日,将通过7场惠民演出,将除合唱、广场舞外的7个作品同台展示,助力作品进一步打磨提升,为即将于九、十月在川渝地区举行的“群星奖”全国决赛蓄力。
《古井趣事》以农民画为灵感
提起群舞《古井趣事》的灵感来源,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舞蹈编导王靓彧透露,这与一幅农民画有关。原来,西郊农民画是长宁区新泾镇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在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二楼,有一个专门陈列西郊农民画的展厅,其中有一幅西郊农民画创始人高金龙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古井旧事》。“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农民画色彩热烈奔放,而它却以冷色调为主,描绘了一群女子围在井边洗衣的静态生活场景,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画作中所蕴含的可舞性。”她说,“洗衣”这个劳作场景本身就包含了搓、拧、甩、捶等动作,而《古井趣事》便从这些最真实、最生活化的动作中提炼出富有趣味性的舞蹈语汇,以画中的“井”和“洗衣”为核心元素,让这幅画在舞台上“动”起来。
群舞《古井趣事》
《古井趣事》共14位舞蹈演员,大多从社会上招募而来。领舞宋忆宁是最早参与这一节目的舞者之一,“从最开始的试动作、排练,到得知入围群星奖,我对这个节目抱有比较大的期望,能参加全国赛,我们也有更大的干劲”。在后台,记者近距离看到了宋忆宁身上的演出服。为了贴合农民画中“丰臀肥乳”的村妇形象,演出服特意加厚处理,在胸部、臀部、腿部都塞了厚厚的棉布,舞者们犹如穿着厚棉服跳舞,一场演出下来,几乎都满头大汗。宋忆宁说,每位舞者都代表着不同的形象,“比如我演的角色,就是村里最臭美的,整个舞蹈通过动作、形象的设计,把每个人物的个性体现出来了”。
群舞《古井趣事》
第一场惠民演出结束,王靓彧感慨赛前巡演的重要性。“在今天这一版本的演出中,演员的衣服整体以蓝色调为主,觉得色彩不够,有点’闷’在里面。包括床单的颜色,感觉太浅了,光上不去,显得过于单调。”她说,巡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团队进行更好的修改,“在排练厅里近距离看,有一些问题看不到;所以要在舞台上,以观众的视角拉远距离去看。包括有演员上台比较紧张,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舞台,来磨炼她们。”王靓彧告诉记者,舞者们来自各行各业,白天都有本职工作,为了备战群星奖决赛,接下来的排练,大家计划放到晚上八九点进行,一直排练到凌晨。
群舞《古井趣事》
与《古井趣事》的旧时记忆不同,入围群星奖决赛的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则捕捉了当代都市白领的工作和生活,描绘了一幅活力无限的都市日常景象。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舞蹈编导王雯对于沪上白领生活的观察,从繁忙的工作到阳光、时尚的下班后文娱活动,她都用广场舞语汇将其表达出来。由于舞台过小,无法供30人跳广场舞,《一起跳舞吧!》此次并未登上巡演舞台。王雯说,大家在体育馆继续排练,也等待着专家和群众代表赴彩排场所观摩股赢家,“这就是广场舞”。
用沪剧小戏传递社会温度
上海的戏剧作品,也向来擅长在“市井小事”里挖深度。此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的两个作品,同样用最朴素的故事以及独特的视角,传递最真挚的情感。
作为首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的沪剧小戏,《假币真情》讲述一位智力障碍的客人十年如一日,用手绘“假币”在面馆吃面的故事。作品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报道,导演栾岚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并找到了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作完成了这部作品。“从新人新作到群星奖选拔赛,再到今天的巡演,《假币真情》一直在修改、提升,让故事中的情感纠结更加圆满。”严蓉说,作品第一稿的时候只有3位演员,后来逐步增加了群众角色,让他们饰演来面馆吃面的百姓,借此也让舞台更为丰富。“现在总共有11位演员,4位主唱来自上海群文系统,7位群演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沪剧爱好者,但平时一直活跃在沪剧的沙龙里。”“我把它当音乐剧来做了。”栾岚说,“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的沪剧,让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被看见。”在多次排练和修改后,作品在音乐、剧情和表演上都进行了创新,最终,作品用“沪剧的韵”讲“当代的事”,让百年沪剧在市井故事里“活”了过来。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
音乐小品《无障“爱”》的表演者是一群视障人士,作品以视障人士的视角讲述他们内心渴望被平等对待的心声。小品里的故事,来自于视障人士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这部作品采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形式演出,所有声音都来自视障演员的人声和身体——拍手是“生活的节奏”,跺脚是“行走的脚步”,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则成了“独特的打击乐”。团队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掉所有配乐,让声音更纯粹,也让观众专注于他们的心声。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展示上海残障人士的才华,让更多人了解他们。
音乐小品《无障“爱”》
上海的群星奖入围作品不仅是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股赢家,更是群众文艺“以小见大”的生动实践。不久后,这些经过巡演打磨的精品力作,便将代表上海征战全国群星奖决赛,向全国观众讲述上海故事、传递上海温度。
股天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