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伊朗威胁以色列,以色列将再次对伊朗采取打击行动”,这番话来自以色列国防部长的警告。紧接着,就有消息披露称普汇网,以色列正试图敦促美国再次出手。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以色列会在此时如此高调地催促特朗普采取行动?
在7月7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次会谈也是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他们的友谊,媒体镜头前的互动显得格外亲密。内塔尼亚胡向特朗普递交了一封提名信,推荐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特朗普则言辞激烈地表示,已安排好与伊朗展开谈判,并补充道:“如果伊朗愿意谈,我们自然愿意参与。”表面上看,这番话语显得和气十足,气氛也在现场显得颇为热烈。然而普汇网,美国国内的媒体似乎并不买账。《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犀利地指出:“两人完全沉浸在自我满足的泡沫中。”
展开剩余82%值得注意的是,这番“愿意谈判”的言辞恰逢伊朗刚刚遭到以色列空袭,多个核设施被摧毁,并且多名伊朗高级科学家丧命,甚至伊朗总统也差点遭遇暗杀未遂。此时特朗普的“愿意谈”的言论,更像是一种对伊朗的心理施压,仿佛是一种胜利后的姿态。7月8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迅速否认了特朗普所称的“伊朗主动寻求谈判”的说法,表示这是美国为了挽回信誉而作出的“绝望之举”。而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同样宣布,伊朗并没有计划与美国进行会晤。
然而,伊朗的否认并不能完全抹去事实。阿拉格齐在《金融时报》撰文时提到,自2025年4月以来,伊美之间已经通过第三方完成了五轮间接核谈判,第五轮谈判甚至接近达成“历史性突破”。但令人遗憾的是,第六轮谈判原本定于6月15日举行,然而就在谈判前48小时,以色列出动空军袭击了纳坦兹和福尔多两个核设施,导致谈判无果而终。伊朗方面对以色列此举深感怀疑,认为这是为了破坏伊美谈判,阻止伊朗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佩泽希齐扬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要进行谈判,首先必须确保以色列不再进行袭击。”
因此,特朗普所说的“安排谈判”并非完全空穴来风。然而,美国在处理时机、方式以及对外言辞上的种种疑点,确实值得关注。在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和外长阿拉格齐否认特朗普言论之前,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竟在7月7日接受美国右翼媒体人塔克·卡尔森的采访时,公开表示愿意与特朗普直接对话。他在采访中称,“特朗普先生有能力引导中东走向和平”,并且主动淡化美国在伊朗暗杀事件中的角色,转而将责任指向以色列。佩泽希齐扬之所以敢于公开示好美国,部分原因是他本身属于改革派,倾向于推动对话与开放。
然而,这一立场显然让伊朗国内的强硬派感到不满。对于他们而言,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之间的“和平秀”不过是两个国家勾结的表演,尤其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说“我救了哈梅内伊一命”时,更是让伊朗高层愤慨。特朗普指的是6月末以色列曾计划暗杀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但在美国的“劝阻”下,暗杀行动被叫停。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明确表示:“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信任。如何保证在谈判过程中,以色列不会再次袭击我们?”
这一点正是伊朗改革派最深的忧虑。并非他们不愿意谈判,而是他们担心,在每次刚刚开始对话,随之而来的却可能是另一轮空袭。事实上,佩泽希齐扬的权力本就受到限制,最终的外交决策仍由哈梅内伊掌控。特别是,伊朗最近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已有1060名伊朗人在以色列袭击中丧生,近4800人受伤,其中包括38名儿童和132名妇女。如此高烈度的冲突背景下,佩泽希齐扬对美国释放善意的回应,难免被认为是“软弱”和“妥协”。
自去年底至今年6月,胡塞武装击落了7架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的MQ-9死神无人机,尽管美国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打击行动,但效果并不显著,损失惨重。于是,美方宣布对胡塞“暂时停火”。与此同时,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也在持续,甚至有士兵透露,军方高层曾允许他们对难民开火。7月10日,胡塞武装精准打击了美军的航运通道,不仅美军的航母,连无人机也未能幸免。
然而,令外界感到意外的是,以色列外交部长却在媒体上表示:“我们对加沙停火是认真的,愿意就永久停火展开谈判。”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积极信号,但实际上,停火谈判的进展并不顺利。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新一轮停火谈判中,最大分歧在于以色列是否愿意从加沙撤军。哈马斯明确表示,若没有撤军承诺,任何谈判都无从谈起。而且,伊朗与胡塞武装以及加沙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在与以色列对抗中有着共同的利益,伊朗一直为胡塞武装和加沙的抵抗组织提供支持。
在这样的多重战线压力下,以色列的防空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消耗,全天候运行的防空系统和不断增加的兵力调度也让以色列陷入极限状态。为此,以色列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性调整:与伊朗的停火是为了腾出更多的资源应对胡塞,而与加沙的停火谈判则是为了缓解国际舆论的压力。同时,以色列继续施压美国,力图借助特朗普的军事力量,打破胡塞的进攻。
如此三线作战,的确让以色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促使他们再次动用“老办法”来催促美国的介入。
发布于:天津市股天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